π

[环境与工作绩效] 给办公室增添一抹绿色

      在2010年英国选举过后。

      卡梅隆:“白厅办公室的花和盆栽的花费应该被省去。”

      一声令下,自然白厅的花、盆栽不久后就消失于走廊、办公室中。白厅的花销的确降低了。

      然而,丰富工作环境真的是在浪费钱吗?这与办公室员工的生活质量会被办公室风景(包括植物等不具有和工作相关的功能的东西)所丰富的证据是相矛盾的。事实上,“绿色”的力量远超你的想象。我们来直观感受一下:

 

     光是看到图片心情就好好呢~~~

     为什么植物和绿色空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益处呢?

     员工代表一:我大学学的生物。植物作为一个有机体,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气候影响都很棒的呀。

     员工代表二:我大学学过进化心理学。有植物的环境反映了自然世界并且因此支持人类生理,比如,自然环境会增加人的注意力的呢。

员工代表三: 虽然现在是个员工,但我大学是学管理专业的。从管理角度的丰富,对工作空间的丰富意味着增强员工幸福感和环境舒适度的努力,从而体现了管理层的关怀。

来自于各个专业的解释也许还不足以令你感受到植物的重要性。那么我们用科学研究来证明。


包含的概念

      精简办公:精简办公室管理的原则就是除去一切额外装修,

      究竟“精简”与“绿化两种办公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都有什么?本研究将影响分为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两个层次,主观感受包括空气质量、专注力和工作环境满意度,客观测量包括生产力的测量。这些概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易理解的。

      主观感受由问卷测评。客观测量则有实验任务测量(完成任务的时间、错误率)

      

研究方法

       本研究有三个小研究。三个研究的自变量都是办公室设计(“精简”或“绿化”即有无植物)。包括办公室设计的其他方面,职员收入等其他混淆变量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,办公室都是专门为这个研究而设计的,这是这项研究最为出彩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 研究一通过纵向研究(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对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)来检验办公室设计对职员环境满意度(主观感受)的短期影响,分别在介绍植物前(T1)和介绍植物后三周(T2)进行测量;    

     研究二则是检验长期影响,分别在介绍植物前(T1)和介绍植物后两周(T2),以及介绍植物后3.5个月(T3)进行测量。

     研究三通过实验任务和测量来检验办公室设计对生产力水平的影响,实验任务有信息管理和处理任务、警觉任务,分别测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完成任务的时间和错误个数。

        

研究结果



    研究一、二都发现,也就是从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来看,在专注力、主观空气质量、主观生产力的测量上,“绿化”组的值都要显著高于“精简”组,用统计的语言来说,时间维度和办公室设计有交互作用。

    研究三发现,办公室设计对客观生产力的影响也是显著的,“绿化”条件组的被试比“精简”组的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显著更少,任务中的错误也显著更少。

    研究结果告诉我们,无论是站在为了员工利益的立场,还是站在公司经济利益的立场上,将植物引入工作环境的价值都是极其巨大的。

值得我们知道的地方&谁更需要知道

    大众大多数的观念可能都普遍认为,丰富环境会带来职工更愉悦的心情,而对于以利益为上的公司来说,这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,尤其是在资金紧张的时候。这篇研究带来的首先证实了丰富环境,即增加一抹绿色会让职员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提升。研究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是,“绿化”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可见的,也就是说“绿化”真切的改变了职员的生产力,从而会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,这比利益是无法计算的,但是尤其对于大公司,这个利益是十分可观的。研究二中发现,在“绿化”对生产力的影响中,“倦怠”是一个中间变量,就是说“绿化”会降低职员的倦怠感,从而提高生产力。

    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的公司们,给公司添一笔“绿色”吧。对于盆栽公司,办公室盆栽这一产业链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。怎样的植物才是最适宜于办公室的呢,这又是一个对于公司,对于盆栽供应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,对心理学家来说,新的研究可能又由此展开~

    造福员工、为公司盈利、还能开辟新的一条产业链的事,何乐而不为呢? 给办公室增添一抹“绿色”吧!


 

Reference: Marlon Nieuwenhuis, Tom Postmes , Craig Knight , S.Alexander

Haslam . The Relative Benefits of Green Versus Lean Office Space: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.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Applied 201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  2014,Vol.20,No.3,199–214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 


评论